2)第144章 比肩夫子_我的姑父叫朱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满?

  “表弟,干大事就不能忧谗畏讥,好容易来了机会,你反而畏首畏尾了,这算是什么道理?而且你担心议论,这也没有道理,不还是有老三吗?让邸报卯足了劲头儿,使劲宣传,我就不信,谁还敢胡言乱语?”

  徐景昌不置可否,只是道:“殿下有殿下的方法,我也有个主意,你听听看……明日南孔陛见,我的意思将谈话的主题落在恢复汉家河山上面。孔家南北分离,就犹如靖康之后的华夏,山河破碎,家破人亡。历经三百年劫难,终于大明立国,北赶大元,光复故土,华夏重兴,江山又到了汉家。孔府南北隔绝,分侍两国的局面也彻底结束。”

  “而终结这个国仇家恨的,正是我太祖皇帝,也是我大明的忠臣义士,精兵猛将。当初二十五万健儿,自应天踏上征途,渡过黄河,直下大都,中华大地,遂归于一统。将士所到之处,百姓无不箪食壶浆,竭诚欢迎,那种勃勃生机,万物竞发的境界,才过去了三十余年……”

  朱大壮从徐府出来,整个人都麻了。

  他不得不承认,人和人之间的差距,有时候比人和狗都大。

  你就说徐景昌这个脑子是怎么长的?

  封官加爵,这都是寻常手段,确实能彰显南孔的忠义,也算是对他们的补偿……但是把南孔的经历,放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里,由孔家而华夏,由华夏又孔家……对比之下,那种山河破碎,华夏兴旺的史诗感,扑面而来。

  而且最后落脚地,变成大明北伐成功,收复故土,山河一统,家人团圆。这等于是告诉所有人,就算是孔家,也要感谢大明君臣。

  你们要知恩图报!

  南孔是非常有坚守,很了不起……但南孔毕竟传承下来,子孙后代不如北孔,但也是衣食无忧。和他们比起来,靖康之耻,蒙古铁蹄南下,那些死去的无名冤魂算什么?

  还有,死守太原的王禀、高呼渡河的宗泽,光复陕州的李彦仙,血战朱仙镇的岳武穆……还有在北固山遥望中原的辛弃疾,在大散关写边塞诗的陆放翁,被俘不屈,以身殉国的文天祥。

  大明这个国家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,华夏大地也是有历史传承的。

  在这部史书上面,不管是孔家,还是士大夫,都算不上主角,甚至不是那么耀眼的群星。

  朱高炽打了个激灵,赶快回宫,把这事情跟父皇讲了,就等着明天的好戏了。

  次日,朱棣降旨,请孔议入宫。

  为了迎接这位孔氏后人,朱棣降旨,宗室这边,由周王朱橚带头,汉王朱高煦、赵王朱高燧,甚至是太孙朱瞻基都被叫来了。

  再看朝臣这边,荣国公少师姚广孝、成国公朱能、淇国公丘福、曹国公李景隆,悉数到来。

  而在更让人意外的是,在李景隆身旁,还有个高大的中年人,他姿容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