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三十三章:沙、普崛起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其实,早在洪武年间,西南地区就已经有了社学。

  只不过设立之后,也并没有太过重视,只是一些迁徙于此的汉民子女入学读书,大部分人为的也就是脱离边陲之地。

  而今,朱由校亲征大捷,不仅在处置尾大不掉的众土司,也要鼓励当地土民与汉人一起读书。

  这第一条谕令,就是针对其它地区等待补缺的进士、监生等有功名的士子。

  很多人拿到功名以后,都要等待很多年才能补缺,甚至有青年进士及第,暮年才得以补缺,为一任县令的例子。

  这道谕令一出,直接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
  在很多士子心目中,西南、辽东,是两个尽可能敬而远之的地方,一个就是这两处的不确定性。

  各种矛盾与文武争斗,导致西南局势愈发危、乱,绝不是一次大胜,就能彻底宣定的。

  这些谕令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效果,但朱由校深信,这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之举。

  天下间永远也不缺当官的人,为了能谋个一官半职,他们能做出很多常人难以想象之事。

  朱由校鼓励在西南讲学,教化土著,头几年对很多人来说,是个契机。

  身有功名,于西南各省讲学二载以后出来的,朝廷必定补缺。这种明文规定一出,很多自诩满腹经纶,却无处报国的士子们,都是激动。

  西南贫穷、落后,土著又与汉人有着深深的矛盾,很多人就陷入关乎人生道路的抉择。

  是继续等待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补缺,还是一咬牙、一跺脚,去西南讲学两年,出来在为官一方?

  谁知道两年之后,这种政策还会不会继续,过了这村,可就不一定还有这店了…

  朱由校将这个问题,抛给了天下间的士子,对朝廷来说,这道政策是一举多得。

  既能让很多没有治理经验的士子,到西南历练一番,选出贤能之士,报效朝廷。

  也可以弱化地方上士子的力量,把一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读书人,弄到西南边陲之地,去干些实事。

  奢安之乱在天启元年被平定,针对四川、贵州各省,朱由校将三十余家大土司尽数革除,并在他们的土司上,设立州府,委派流官治理。

  永宁宣抚司并入叙州府后,四川境内再无比较大的土司,在朱燮元、候良柱的推动下,改土归流大抵会在今年完成。

  对于形势比较复杂的贵州,朱由校几经斟酌,终于班师途中再下谕令。

  其一,贵州宣慰司改为水西宣慰司,革去宣慰使一职,名义上保留宣慰司建制,却已彻底改为流官治理。

  其二,夺取素与安氏互通有无的几家大土司大半土地,设县十二处,各隶州、府。

  尽量让贵州境内的大土司,也一个个的消失。

  其三,此次叛乱,东川土司禄千钟等十余家并没有帮助叛军,却也对朝廷征召推三阻四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