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百二十四章:隐形收入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户部尚书赵秉忠,参见陛下万岁、万万岁——!”

  “起来吧。”时至今日,朱由校早对这些繁文缛节没了什么感觉,手里捏着一份奏疏,说道:

  “朕今日叫你来,是要问问你,去岁全国军屯粮食收入如何。”

  赵秉忠一愣,心想皇帝怎么忽然记起这事了,况且早些时候,户部已经拟了一份奏疏呈上来过。

  年度结算奏疏,户部每年都会详细的拟定,然后上呈到乾清宫。

  根据户部在天启五年初上呈的奏疏来看,截止天启四年底,大明全国户口一千一百八十三万户,口七千八百一十五万。

  在册耕田六百四十三万顷,其中军屯二百九十六万顷,全国总田亩数额,比嘉靖最后一年结算时少了二百万顷。

  浙江,南直隶解运北京太仓茶税,三百二十五万两白银,铜钱三千一百万文,及糟粮四百万石。

  北直隶解送兵部一百二十万两,另各省解送新兵军饷白银五百三十八万两。

  还有天启元年加派三成京杭沿河关税,由督办司解运皇帝内帑六百二十二万两,天启四年账面上的白银总收入在一千六百万两左右。

  除此以外,还有田赋米两千一百四十九万石,麦四百三十万石,布锦一百三十六万匹,丝绵三十万斤。

  年产铜两千五百九十六斤,铁八万两千斤,铅五万斤,朱砂两千令八十两,茶二百万斤,盐一百四十万引,军屯粮食九百七十九万石。

  到这,就到朱由校关注的重点了。

  卫所遍布全国,账目上的军屯田亩不少,但是卫所的军屯粮食上缴朝廷的,还远远不及全国田赋的一半。

  这还是天启三年起降低了全国田税,不然这种差距,只怕还会更大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本来应该自给自足的军屯卫所,每年应该上缴的粮食还有税收,上哪儿去了?

  接下来看看支出,天启四年各项支出,仅白银就有五千二百七十万之巨。

  都用在哪儿了?

  有明一朝,官员的薪俸根本不高,天启四年全国文武各级官吏薪俸开支算是历年最高的,刚刚突破四百万两。

  本以为最大开销的占比,会是军费。

  实际上也差不多,军费的开销,一直就是天启一朝的大头,毕竟时运不济,朱由校不得不维持数量众多且较为精锐的边军。

  天启四年,仅辽东、蓟州、宣府、大同、太原、延绥、宁夏、固原、甘肃九镇的军饷就高达八百二十六万两。

  除九边外,余下中原及江南各地军费不过三百零四万两。

  这还是没开战的时候,一旦开战动员起来,军费会每天疯狂的往上窜,几乎是个天文数字!

 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由校前年打察哈尔,会差点搞到山穷水尽的原因!

  打仗和养兵,太耗钱了!

  军费已经很高了,但是谁也想不到,这还不是最高的。

  最高的,是全国皇室的消费支出。

  即便经过天启元年宗室限禄法的推行,全国皇室消费,在天启四年也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七百余万两!

  这是什么概念?朱由校可以用这些皇族子弟的开销,再去养两个九边重镇!

  再不济,也能用这些钱把糜烂的中原官军翻个新!

  要是真有那个实力,大明现在野战还怕谁?

  除军费和皇室开销以外,余下每年固定都会有的几个大头,分别就是军器司每年用于搞“科研”的投资,以及各地城镇和官府的维护费用。

  军器司用度一百八十万两,宫中花销及各地官府维护费用三百六十万两,实际上都不算高。

  不过,从天启四年开始,又多了一个新的开销,还是个大头。

  天启四年山西、陕西两省大饥,朝廷屡次赈济,共花费白银一千五百万两,粮食一千一百余万石,而这只是开始。

  由此看来,岁入不足两千万两,开销却高达五千多万两,财政还是崩溃的啊!

  其实不然,朱由校一点儿不慌。

  为什么?

  因为隐形收入高!

  经过朱由校这么些年的倒腾,现在大明早就过了单纯用田税和江南茶税度日的时候了!

  真正的收入,旁人是看不着的,户部这个结算收入,只是为了给一些人去看的。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