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753章 后记山谷_晚唐浮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名城大邑之一了,虽然没法和中原比。

  楚国建立已有数年,楚王邵慎立也渐渐在中亚站稳了脚跟。

 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,意味着无数难以想象的铁与血。

  楚国与赵国,终究不一样啊,两位大夏亲王的风格也不是一回事。

  赵国建立已逾十年,赵王会治军,会打仗,但他更喜欢的还是梳理内政,发展生产,积蓄国力。

  楚国立国时间较短,楚王的脾性也更勇猛精进一些。早些年的时候,邵树德曾以为这个儿子军略比不上老大,文治也比不上,但就近两三年的情况来看,这位大夏七皇子的军略被人低估了。

  他非常善于在战场上学习,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用兵套路。每次打仗时,都是依据得到的情报,临时排兵布阵,制定作战计划。

  说白了,如果将领可以分为“学院派”和“草莽派”的话,楚王邵慎立更接近后者。他是一个天赋型指挥官,虽然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军事教育。

  与军事上的才能相比,楚王在民政上就要弱不少了。当初总共二十来个跟着他一起过来地洛阳公子哥们,虽然都接受了顶尖的教育,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格,各人有各人的处事方式,真正能帮邵慎立分担民政事务的,其实就那么几个罢了。

  所以,楚国在民治方面是不如北边的赵国的。他们唯一的优势,其实是拔汗那这块地方的基础更好,尤其是波斯、粟特、回鹘遗留下来的城池、村镇及各种水利设施,让他们的日子没那么窘迫,甚至在经历了多年战争之后,至今还压过赵国一头。

  至于将来会不会被超过,没人知道,只从当前情况来分析的话,答案是肯定的。

  八月二十日,邵慎立率军返回了忽毡县。

  忽毡即俱战提,楚国的西大门,原本是一处人烟稠密的所在,且在过往的战争之中,并未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。

  不过,在波斯势力正式退出拔汗那之后,忽毡的贵族、百姓大量逃亡至波斯境内,让此地人口锐减三分之一以上。

  随后,大量狂热的吉哈德分子涌来。忽毡县首当其冲,成为了战事最激烈的地方,这个就更要命了,人口开始急剧下降,到处荒无人烟。

  到了最后,邵慎立一发狠,干脆把忽毡残余的百姓尽数东迁,分散安置到其他县乡。

  于是,这里彻底了无生气、渺无人烟了。

  现在的忽毡,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军镇,屯驻了三四千人马,以作御守。

  “再过些时日,就要落雪了。”

  “阿赖山谷那边的狗官,居然拖欠资粮。”

  “和他们无关。没有李璘点头,他们不敢的。”

  “李璘想做什么?”

  “听闻在山脚下挖井渠,想利用山上的融水,开辟更多的良田。”

  “这狗东西!也不想想没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