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一十五章 会战(51)_回到明朝当太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火铳的打响声和羽箭的掠空声几乎是同时响起的。

  为了保证打击的精度和威力,火铳是被刻意缩短了有限打击射程。而对面的清军为了第一时间压制住明军可怖的远程火力,所以选择延长弓箭的射程。

  这对双方的射手都是一种考验!

  按清军原本的认知,明军的火器部队几乎没有能稳的住神的,在战场上,往往一看到清军开始冲阵了,明军的火器便开始无序施放,往往还在射程之外,或者不是最佳打击距离,明军的火铳和火炮就漫无目标的胡乱施放,这样等清军真正逼近时,这些明军往往还在手忙脚乱的重新装填子药,这样的火器水平是平时疏于训练的结果,战场上指望平时不打响几次枪的士兵能沉稳冷静,瞄准目标,这毕竟也是天大的笑话。

  火器无力,加上不敢肉搏,疏于训练,军饷不足,纪律不申,所以明军和清军在野外列阵而战时,罕有不败者,也罕有不被清军以步阵堂堂正正击败的!

  明清交战,绝不象后世以为的那样,清以骑,明以步,事实上,清军的胜利十之**是靠的下马步战,而明军之败,并不是所谓的满洲骑射无敌,而是全方面的失败!

  没有侥幸,没有机会,只有全方面的差距!

  而眼前的平虏军,却绝非清军以往认识中的模样!

  到四百步,三百步,二百六十步……几乎是同时,箭矢飞掠,火铳齐鸣!

  第一排的清军几乎有近百人在第一轮的齐射中被击中了,如同盛夏时被收割倒伏的麦子一样,在平虏军整齐的排枪面前,他们齐涮涮的倒下去了。

  有三成的是当场死亡,也有相当多的重伤的伤员,他们倒在地上,发出微弱的呻吟,棉袍上是沁出来的鲜血,有人整张脸被打的稀烂,只有原本是鼻孔的地方,才在微弱的吐露出带血的气泡。

  与此同时,平虏军的阵列中也是倒下去三四十人。

  火铳手是戴头盔,穿胸甲,除此之外,少量的刀牌手和戟手、长矛手都是全身装备重甲,火铳手的边上就是持着盾牌的刀牌手,在敌人射箭的一瞬间,所有刀牌手都高举盾牌,在火铳手的边上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盾牌遮蔽。

  箭雨落下,先是叮叮当当的响声,接着也是有箭矢射入人身体的闷响。

  重火铳手是趴伏在地上射击的,有不少箭矢落在他们身边,直插入土,半截箭杆都没入土中,这些八旗射手使用的全是长大的步弓,力道之强,实在令人惊叹。

  若是运气不好,箭矢就会突破盾牌防御,落在这些火铳手的肩膀或是腰间,腿上等防护薄弱的地方。

  三棱箭头有良好的放血功能,如果是插在铁甲厚实的地方,伤势还不会太重,射在薄弱地方的话,受伤的人就会失血过多而重伤。

  第一波箭雨,多半是对着每排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