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020章_火热的年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听了李仪祉这番话,吴川也是沉默了许久,东北的快速发展可不仅仅在于外来资本和技术设备、外国专家、技术工人的输入,国内各地的知识青年向东北的汇聚也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。

  毕竟在辛亥革命之前,全国的小学生也就100多万,中学生几十万,大学生只有数万。虽然1914年德国综合大学的学生也就6万人,但是中国的大学生学的都是文学和法律,很少有学习理工类的。

  至于此时的美国,虽然其大学教育欧洲人并看不上,但是1914-1915年度的招生人数已经突破了40万人。哪怕美国的大学教育和欧洲差距较大,光是这个基数已经足够让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了,毕竟这个时候的美国大学并不热衷于商业和法律教育,而是热衷于研究科学。

  从1912年到1917年,吴川通过借贷普及东北的小学教育,也不过才将东北8-11岁儿童的入学率提升到了%,去年小学入学人数为88万人,初中入学人数为30万人,高中及中专入学为19万人,大学入学人数为万人。

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东北的教育普及率刚刚达到一个工业社会的初步阶段,已经可以为东北的工业输送合格的受教育工人了。但是相比起美国、德国这样的先进工业国,东北的教育程度却又差的远了。

  虽然在吴川看来,眼下东北的义务教育体系不过才建立了一个雏OTg2NTc=形,远远不能同欧美这些工业国家的教育体系相比,但是对于李仪祉这些从关内来的知识分子来说,东北这样的发展速度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,也冲击了他们原本对于工业化的固有印象。

  工业化这个词语固然是他们来到东北之后才接触到的,但是对于欧美先进的工业,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脑子里还是有着深刻印象的。当然,他们脑子里的先进工业,只有一个个巨大的钢铁造物,还没有形成一种工业体系的概念。

  哪怕是李仪祉这种学有专长的理科生,归国之后也是想着要修缮几条河流,造福中国的农业。毕竟在他游学欧洲的期间,他发现没有一个先进的工业国没有发达的水利设施,而有着发达的水利设施就有着发达的农业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,水利事业却极为荒废,因此决定投身于中国的水利事业。

  如果不是想要来东北看一看另一种革命的成果,原本他归国后是准备追随孙中山的。但是来东北之后,东北对于农业的规划和工业支持,使得东北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量都在逐年上升,他这才发觉想要发展农业,光修几条水渠和水库是不够的。电力排灌、化肥农药、机械农具、良种和农业人才,只有在这样的工业支持下,才会有一个发达的农业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