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87章_火热的年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员会陷入长期的对峙,而大量消耗国家的元气,蒋百里心里也未曾不赞成这样的想法。

  m.vipkanshu.

  只是,在革命委员会待了这么久,蒋百里从来没有看懂过吴川的做事手段,这个据说是南洋华侨出身的海外留学生,每每行事用策都是出人意料,毫不顾忌国内的传统和政治,但是最终胜利的却总是他。

  如果不是今次的战争爆发,过去三年里吴川所坚持的借款修路办厂,引进大量的外国工业技术人员,投资研究飞机、汽车等看似短时间内不大可能给战斗力带来帮助的机器等动作,都将会成为压垮革命委员会的重负。

  但是战争的爆发挽救了革命委员会,过去三年里对于基础建设和工业制造的大笔投入,给革命委员会带来了超额的回报。这个回报不仅仅在于战场上,更是在于经济上。和欧洲大战给革命委员会带来的大笔订单相比,在战场上打赢日本人反而成了一个小小的成果。

  在日本、德国都留学过的蒋百里,之所以对日本的军事嗤之以鼻,便是认为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日本陆海军这样的怪物,日本的军事越是强大则日本距离全体崩溃的时间就越近。但是他对于德国的军事却是心悦诚服的,因为德国的工业足以支撑起这样一只强大的军队。

  士兵也许会钦佩一位不断获胜的将军,但是他们只会追随一位能够给他们回报和未来的统帅。在吴川决定让野战军将士按期复员,并拨出巨额资金用于安顿这些复员军人只后,蒋百里认为国内已经没有人会是革命委员会的对手了。

  从满清到北洋,遣散军队都是淘汰弱小留下强军,还没有哪一只部队会把手中的精兵强将放回家去的。唯一的一次例外,大约就民国建立后对南军的遣散了,不过这却是袁世凯试图削弱革命党力量的计谋,而且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、黄兴,都没有关注过这些被遣散官兵之后的生活。

  因此,直到今日为止,不管是旧军还是新军对于遣散一词都特别敏感。在这些军队中的官兵看来,遣散军中将士,其实就是上边不想花闲钱养人了,因此预备把一些老弱病残赶出军队去。对于那些在军队干了一辈子的老兵来说,被赶出军队基本就等于是让他们流浪街头,因此自然是怨气满腹的。

  没有一个合理的服役制度,那么哪怕是一开始朝气蓬勃的新军,在十几二十年后也会变得暮气沉沉。因为当军中充满了拖家带口的老兵后,军队也就不能称之为军队了。毕竟,一家之主怎么可以轻易去死?更何况军中的上层职位都被老兵占据之后,新兵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努力的动力了。

  北洋新军的堕落,其实就是这一进程的写照。所以不管满清还是民国都陷入了一种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