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91章_火热的年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苑航校和南苑机场。再对南苑航校及机场进行扩大投资后,南苑航校在1917年末增加到了4个班,原本的一年培训期也延长到了2年,生源也从北洋军官扩大到了普通中学生。

  而原本只是用来停放航校飞机的南苑机场,现在也正式成为了一处商用飞机的起飞场。东北航空公司不仅给航校送来了24架教练机和小型飞机,还派出了6架飞机进驻南苑机场。

  m.vipkanshu.

  这6架飞机中有4架是南苑航校师生比较熟悉的运输邮件的Y-450,1915年定型生产,硬壳木机身,双翼飞机,能携带450公斤重的货物起飞,航程550公里。

  另外两架则是最新式的K-17,装备了两台冯式-5直列水冷式发动机,每台325马力,下单翼飞机。这也是冯如设计局出产的一款民用航空飞机,能够携带15名乘客飞行750公里的旅行。

  这款民用航空飞机的设计其实要比Y-450复杂的多,在经过了长期的风洞试验获得的大量数据,加上俄国飞机设计师伊戈尔·伊万诺维奇·西科斯基和美国飞机设计师威廉·爱德华·波音提供的一系列设计理论,冯如完成了后掠式机翼,整流罩,襟翼和可收放式起落架的设计,再加上新的仪表和双向无线电通讯系统,这已经不再是一架飞行玩具,而是一架真正的飞行机器了。

  秦国镛试驾过这款飞机,他落地后就告诉了航校的老师,因为这款飞机的缘故,恐怕他们的飞行教材和课程要进行全面的更换了,航校的几名英法教官也认同了秦国镛的这一说法。随着东北在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,英国人同样派出了不少飞行员前来中国,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东北航空技术的发展状况,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对中国的航空事业保持一定的影响力。

  战争初期,德国空军给英国人带来了不小江浙湖汉北的伤害,虽然英国人找不到证据证明是东北增强了德国空军的力量,但是他们并不愿意继续掉进同一个坑两次。

  按照英法对于东北航空事业的研究,他们都认为冯如在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天赋,但是这种天赋还不足以拉开中国和英法在飞机制造上的差距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中国人在整合当前科技上的效率超过了他们。

  简单的说,中国人使用的技术都没有超过英法当前的技术水平,甚至还有所不如,但是中国人一直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就好像他们是按照图纸在拼凑一架飞机,而英法的工程师们却还在不断的试验着那些技术可以用在飞机上。

  在这样的战争期间,不断提高飞机性能就意味着胜利,英国人自然不会愿意再让法国人把持着对于南苑航校的影响力了。东北的各项事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