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91章_火热的年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各地军阀的前提下,显然是不能成为现实的。如张謇自己如果不是有着偌大的名声和一个军阀弟弟,他自己在南通的产业都未必能够保住,就不用谈什么全国性的资本主义发展了。

  虽然张謇对于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并不感冒,他对于孙中山的评语就是“不知崖畔”。至于吴川,一开始他甚至都不屑一顾,只是把希望放在了有可能稳定国内局势的袁世凯和北洋集团身上。

  首发网址https://m.vip

  但是在宋教仁死后,革命委员会又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和收回了山东的两块租借地,那么他就不得不过来坐一坐了。革命委员会也许不会对他本人如何,但是以传闻中革命委员会在东北的所作所为,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士绅大户的清算,对方可从来没有手软过。

  张謇并不怕孙中山、黄兴这样的革命党,这些革命党人虽然看起来穷凶极恶,到处对政敌搞暗杀,但是他们敢对付的也不过是那些没有什么根基的对手。像他这样的地方绅商领袖,革命党并不敢拿出这样的无赖手段,否则他们在地方上就寸步难行。

  但是对于革命委员会这样的革命党,张謇就没办法托大了。哪怕是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,他也不得不承认,自己想干而干不了的工业发展计划,在革命委员会手中正逐步成为现实。而和革命委员会这样的政权对抗,只会让对方把自己整个家族从地方上抹去,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他们提供资金和各种资源,人家自己就能从地方上获得这些。

  比如像今天这个中国棉纺织业协会的成立,如果交由一群商人来办,大约会更热闹些,但是出了上海几乎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力。但是由革命委员会来主持,这个协会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了。

  全国120万纱锭,上海30万只,汉口15万只,青岛35万只,哈尔滨25万只,这四座城市就占去了近80%的数量。可以说,光是革命委员会自己就占了全国纱锭的一半。而这一战结束,北方棉花产地几乎都在革命委员会势力的辐射范围之内,因此即便他们不举办这个什么协会,对于棉纺业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。

  而现在他们出手建立协会,虽然相当于在棉纺业内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,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商人们来说也是不无好处的,有了革命委员会的出头,各地的棉花收购、运输和棉纱的销售,也就更加不用担心地方军阀的干预了。这对于棉纺业的发展来说,是一个极大的利好。

  不止张謇看出了这一点,在座的徐荣廷、苏汰馀、荣宗敬、荣德生、穆湘瑶、穆藕初、虞洽卿等商界名流同样看出了,有协会扶持之后对于棉纺织业的利好。

  荣宗敬、荣德生兄弟是最为性急的,他们在耿谨文停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xxs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